华为5G遇阻话题,让人生厌的恐惧
很多人对华为5G在国际市场遭遇阻击充满恐惧。其实大可不必。一些东西反复刺激都开始让人无感,生厌。
尽管有美国对多国市场的操纵、胁迫,我并不认为属于根本原因。
要看到,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AI等风潮下,几年来,区域国家或地区早已兴起一股基于数据安全与监管的“新边疆运动”。
欧盟今年已出台相关法律。美国早有许多细则。即便中国大陆,数据与服务器属地亦有严格管控。这对跨国公司业务落地延伸出许多特定要求,甚至一度引发多家巨头抗议。
未来的制造业,将与设计、渠道及线下生态高度协同,从而会对数据、知识产权产生较高要求,最终,它会影响制造业分布,并决定许多产业的形态。
AI时代,数据被视为中国PK美欧日等关键市场的比较优势。一年多来,中国话语声量明显高企。
区域国家或地区因此产生较深的博弈。不要说中美之间,中欧、中日、美欧等更多市场之间也会发生矛盾。过去几年,欧盟连续对美科技巨头施以重罚,除了反垄断口实,不可能排除经济体之间的竞争。
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AI风潮之下,基于网安与实际的竞争诉求,全球互联网业,当然会有更多碎片化的分割。
在《分裂的网络:虚拟世界的未来掌握在国家、企业还是个人手上?》(台湾新乐园2016年10月第一版,王宝翔译)一书中,作者史考特.麦康森将这种碎片化描绘为互联网业“巴尔干化”现象。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弥尔顿·L·穆勒似乎吸收了他的观点。在《互联网会分裂吗?主权、全球化和网络空间》(2017年6月版)中,他探讨了“巴尔干化“背后的权力机制与未来联合管辖诉求。
在没读到这两本之前,去年一篇文章中,夸克亦曾给出三点认知:
一、新边疆意识,物理空间将更多让位于网安与数据空间。未来几年,中美经贸矛盾会围绕网安与数据展开;
二、区域国家或地区间或形成“数据欧佩克”,最终沉淀下全球性规则与标准,直接影响贸易;
三、因数据有区域逆差顺差,地方政府、企业生态之间也会面临复杂博弈,大国竞争力就在于数据效能发挥以及数字经济体形成。
想说,华为在5G话题上的遭遇,本质上还是上述趋势反映。意即,就算没有美国操作伊朗话题牵绊,没有这轮操纵与胁迫,华为也不太可能免除美国之外其他区域国家或地区的折磨与考验。
尤其要看到,这是一个非常时期。经济危机压力,不但导致各国出现保守倾向,处处要挟与耍赖,许多话题亦失去脱敏机制。
故而当美国操纵华为话题后,民粹主义、意识形态逻辑更容易被刺激出来。当然这里面一定有主流资本主义国家真实的恐惧。中国与中国企业的崛起让它们无法适应。2008年经济危机,进一步击碎日裔美国学者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资本主义本身再度陷入集体恐慌,且有分裂征兆。不过,几年来,每遇重大考验,它们仍会显示出抱团倾向。分裂时代,意识形态反而得以强化。这导致欧盟及许多国家虽不完全听从美国指挥,姿态上也常对中国与中国企业施以要挟。这一点,你能从英、德、法、日等国针对华为5G话题的态度中体会到。
如弥尔顿·L·穆勒一样,我不认为“巴尔干化”无可逆转:一方面,除非物理世界完全隔离,它会被持续演进的技术本身刺穿,云计算、物联网、AI的技术维度会有它无可阻抑的力量;另一方面,基于贸易保护主义、网安及意识形态逻辑建构的系列封锁,会让自身变成一个个孤岛,成为一个个悖论。因为,这种行为与数字经济的融合、普惠、多样性、效率等诉求完全冲突,从而在内部持续产生熵增。何况中国5G已经能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
隔离华为、中兴乃至更多中国企业,这种熵增,会迫使美国主导建立的版图生发矛盾,根本无法实现5G时代的商业效益,而且会是杀鸡取卵局面。最后,内部版图会出现新的分裂,走向开放。
我们预判的演进逻辑就是如此:
一、5G初期,在关键的海外市场,华为、中兴以及更多中国ICT企业受阻,美国企业率先受益,并刺激资本市场;
二、中国企业会在外围尤其发展中国家寻求突破,少去资本市场光鲜效应,反而更易打破碎片化格局,建立广泛的5G网络阵线。因为后者提供了更多成本、普惠、多样性、效率的发挥空间。它迎合了数字经济时代的商业本质;
三、随着商用规模化放大,美国的取向会遭遇更多数据孤岛的阻抑,将因缺乏更多数据、生态多样性而面临巨大挑战;
四、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统一市场,人口与智能资源、数据、产业结构、生态多样性等特征,会给中国企业(当然也会兼容海外企业利益)更深亦更具效能的发展空间。这里生成的5G生态体系与服务模式,会比美国的取向更具大规模输出的可能,尤其面向发展中国家市场。最终中国不但会像今日华为们在美国以外的区域获得认同,输出的服务反会比今日更丰富。
其实有更多乐观。因为,5G不会一夜之间生成偌大奇观。这种过程会让全球区域国家仔细审视美国的取向。当然,我也不会盲目到认为华为们能很快破除眼前困局。放在一个大的博弈周期,它面临的考验其实才刚刚开始。
中国的体量、发展阶段、竞争要素,决定了它比其他更多区域需要开放的市场。两相互动与博弈,决定了,中国企业自此刻起,必须重新建构与世界相处的方式,重建一种全新的世界观。这种趋势,已经不是过去多年言必称的“国际化”概念所能涵盖。中国离不开全球市场,但也到了无法只是通过向着美国主导的秩序过度迎合、妥协。
再度想起几个月前的一段话。阿里参谋长曾鸣在与美国著名媒体人David A. Andelman沟通时说,“中国已经没有什么真的需要美国的地方——不仅不需要美国产品,更不需要美国的创意和想法。就算受挫,中国也已表明可以依靠自己想出方案。”
我相信,在许多微观领域,中国还无法完全离开美国,或者说离开它,会走一些弯路,遇到一些挫折,但是,即便如此,一个大国想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封锁、困死另一个大国,那绝无可能。中国经历过的磨难远比眼前要多好多。而每一轮压制与封锁,都会反向成为中国与中国企业自力更生、创造奇迹的“推力”。
老实说,中国这样一个国家,经常有这样的外力推进,不完全是坏事。而当我每次听到一些人在那里恐惧地谈论什么半导体可以卡死中国的未来时,我真的觉得可笑。相比5G时代以及更远的数字化蓝图,未来创新,将远超曾经让我们无限讶异的过去。我从来都没失去过这层乐观。而眼前每一轮危机与起伏,都只不过是未来奇观的一系列小小注脚。美国现在还能在形式上阻击一下华为,而未来的中国,会有太多的华为,你根本无从阻击。
作者:王如晨
审校:林秀思